一、场景资源梳理与知识点匹配 1. 黄巍主任带领成员实地查看 “少年农学院” 基地,明确可利用场景:① 种植区(分 6 块规整菜地,可用于面积测量、作物株数统计);② 农具室(含卷尺、秤、量杯等工具,可用于长度、重量、体积测量);③ 收成台账(近 2 年蔬菜产量数据,可用于数据分析与百分数计算)。 2. 王远远老师牵头将场景与知识点对应:种植区面积测量匹配 “长方形 / 正方形面积计算”;农具称重实践匹配 “千克与克的认识”;收成数据对比匹配 “百分数的应用”,形成《场景 - 知识点对应表》。 二、实践任务设计与教学流程研讨 1. 针对 “种植区面积测量” 任务,夏天逸老师提出 “分组合作” 方案:学生以 4 人为一组,用卷尺测量菜地长和宽,计算单块菜地面积后,进一步求 6 块菜地总面积,同时对比 “估算值与精确值” 差异,渗透 “误差” 数学概念;吴涛老师补充 “实际问题解决” 环节 —— 若每平方米需播种 20 克种子,计算 6 块菜地总需种量,让任务更贴近农耕实际。 2. 全体成员共同确定教学流程:① 场景导入(带学生参观农学院,提出 “如何知道菜地能种多少蔬菜” 的问题);② 任务拆解(明确测量、计算、应用步骤);③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完成任务,教师巡视指导);④ 成果交流(各组分享计算过程与结果,讨论差异原因);⑤ 总结延伸(链接课本知识点,布置 “家庭阳台面积测量” 作业)。 三、评价标准制定与后续计划 1. 杨韵老师提出 “三维评价” 思路:从 “知识运用(计算准确性)、实践能力(工具使用熟练度)、合作表现(小组分工配合度)” 三个维度设计评价量表,避免仅以 “计算结果” 定优劣;成员补充 “学生自评与互评” 环节,让评价更全面。 2. 确定后续工作:9 月 10 日前完成 3 个核心教学案例(面积测量、产量统计、种子计算)的撰写;9 月 15 日在四年级开展首次试教,收集学生反馈与教师反思;9 月底召开第二次研讨会,优化案例与教学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