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少年农学院”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实践研究2025.9课题活动

作者: 时间:2025-10-13 点击数:

课题题目

基于“少年农学院”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实践研究

课题类别

太仓规划

立项编号

出席对象

课题核心成员

地点

会议室

时间

202596

研究主题

少年农学院场景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课程框架设计及教学案例开发

所要解决问题

1. 如何将少年农学院的农耕场景(如作物种植、农具使用、产量统计等)与小学数学知识点(如百分数、几何图形、数据分析)精准匹配,避免场景与数学知识脱节;2. 如何设计符合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农耕实践中主动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 如何明确此类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流程与评价标准,确保教学效果可衡量、可优化。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梳理国内外场景化数学教学”“劳动与数学融合相关文献,提炼可借鉴的课程设计模式与实践路径;2. 案例分析法:拆解周边学校田园数学优秀案例,总结其知识点融合、任务设计的优势与不足;3. 头脑风暴法:核心成员围绕农学院场景与数学知识结合点展开讨论,确定重点开发方向;4. 实地调研法:走访学校少年农学院基地,梳理可用于教学的场景资源(如种植区、农具室、收成统计台账)。

一、场景资源梳理与知识点匹配

1. 黄巍主任带领成员实地查看少年农学院基地,明确可利用场景:种植区(分 6 块规整菜地,可用于面积测量、作物株数统计);农具室(含卷尺、秤、量杯等工具,可用于长度、重量、体积测量);收成台账(近 2 年蔬菜产量数据,可用于数据分析与百分数计算)。

2. 王远远老师牵头将场景与知识点对应:种植区面积测量匹配长方形 / 正方形面积计算;农具称重实践匹配千克与克的认识;收成数据对比匹配百分数的应用,形成《场景 - 知识点对应表》。

二、实践任务设计与教学流程研讨

1. 针对种植区面积测量任务,夏天逸老师提出分组合作方案:学生以 4 人为一组,用卷尺测量菜地长和宽,计算单块菜地面积后,进一步求 6 块菜地总面积,同时对比估算值与精确值差异,渗透误差数学概念;吴涛老师补充实际问题解决环节 —— 若每平方米需播种 20 克种子,计算 6 块菜地总需种量,让任务更贴近农耕实际。

2. 全体成员共同确定教学流程:场景导入(带学生参观农学院,提出如何知道菜地能种多少蔬菜的问题);任务拆解(明确测量、计算、应用步骤);③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完成任务,教师巡视指导);成果交流(各组分享计算过程与结果,讨论差异原因);总结延伸(链接课本知识点,布置家庭阳台面积测量作业)。

三、评价标准制定与后续计划

1. 杨韵老师提出三维评价思路:从知识运用(计算准确性)、实践能力(工具使用熟练度)、合作表现(小组分工配合度)三个维度设计评价量表,避免仅以计算结果定优劣;成员补充学生自评与互评环节,让评价更全面。

2. 确定后续工作:9 10 日前完成 3 个核心教学案例(面积测量、产量统计、种子计算)的撰写;9 15 日在四年级开展首次试教,收集学生反馈与教师反思;9 月底召开第二次研讨会,优化案例与教学流程。

1. “少年农学院与小学数学的融合需遵循场景真实化、知识精准化原则:场景需选取学生可触摸、可操作的农耕环节(如测量、称重),知识需紧扣课本重点(如面积、百分数),避免为场景化而脱离教学目标,确保实践活动服务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2. 实践任务设计需体现问题驱动 - 分层递进逻辑:以真实农耕问题(如需多少种子)激发学生兴趣,任务步骤从基础计算计算(如面积计算)向综合应用(如种子总量估算)递进,兼顾不同数学基础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

3. 教学评价需突破单一结果导向:应结合知识、能力、合作多维度评价,同时纳入学生自评与互评,既能关注数学学习效果,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更符合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课程定位。

物化成果

1. 少年农学院场景 - 小学数学知识点对应表》(含 3 类场景、5 个匹配知识点及应用方向);

2. 3 个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案例(《种植区面积测量实践课》《农学院收成百分数对比》《种子用量计算实践》,均含教学目标、流程、板书设计);

3.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评价量表(试行版)》(含知识、能力、合作三维度评价标准及评分细则);

4. 课题研讨会记录(含签到表、场景调研照片、成员发言摘要)。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太仓市荣文小学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0288 号